其他

2018-05-31

编者按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和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研究生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资助体系、学科交叉、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藉此契机,研究生院将推出“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系列访谈报道,希望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激励更多的研究生同学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胡宽:北大精神指引下砥砺前行

胡宽,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化学(化学基因组学)专业2012级博士,师从李子刚副教授。主要从事多肽药物和多肽生物材料开发及其应用研究。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Angew Chem,Theranostics等发表文章17篇,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颁发的“施普林格自然博士论文奖”、北京大学“三好标兵”、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中科创客大赛“优胜奖”、第四届深港澳台创新创业大赛“最佳组织奖”等十余奖项。2017年,入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2018年前往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国立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多肽与放射科学结合的新型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研究。

自2012年从西北边陲的兰州大学进入北京大学到2017年博士毕业,我在北大(本部一年+深圳四年)度过了曲折而充实的五年。不短不长的五年时间,犹如一次长途的旅行,在跋涉的过程中,有过迷茫,有过欢笑,有想过放弃,有过咬牙切齿的坚持。当走过这风雨相伴的一程,更多的是释然与笃定。用苏轼的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形容,恰到好处。北大的魅力,不仅仅是让那些有天赋的人变得卓越,更是让多数的普通人通过勤奋实现自我。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些普通人中的普通人,智商一般,情商一般,“爱商”也一般。可是,在北大的几年时间,让我这个普通人在普通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我想这些得益于北大的环境,得益于北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益于北大120年来生生不息的价值内涵的传承与开拓。值此双甲子之际,我有幸把我这个普通人的小故事分享与大家,希望对那些处于起步阶段的青椒们有所启发。


自我定位与发现-北大精神下的自我回归

进入北大后,我感觉一切都是艰难的。从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转身一跃,进入化学生物学,我感到很多课都是在听“无字天书”。研究生第一年,我在本部进行课程学习,我学的非常的吃力,比如理论有机考试分数总是游离于及格线边缘;有机合成课看着复杂的化学结构式无从下笔;艰涩的生物学名词让我经常搞混;研究生英语课堂中,蹩脚的英语口语总是要尴尬的和外教老师相互“pardon”那么几回才能彼此恍然大悟,不禁相视一笑。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成府路上,五道口宇宙中心,中关村的天桥上,在那些围绕北大校园的标志性地点,远远望着博雅塔和邱德拔体育馆,一股浓烈的迷惘直冲脑顶,感觉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当无数人想踏过这几个地方,进入这所“中国最高学府”时,我感觉到似乎并不适应这里。我相信这种感觉,是很多新人刚刚步入这所校园所经历过的。但是,北大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包容与自由。在北大,你可以自由地寻找自我和重新定位自我。

在北大,有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故事,用他们自己的经历,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新的北大人。这些人是北大优秀的校友,是北大的老师,也是散布于五湖四海的北大人。在失意的那段日子,我很喜欢听北大校友俞敏洪的演讲;我也反复观看北大校友张益唐的故事;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我深深地领会了“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次旅程,在北大,我们要做的事是不断地发现自我。在多元化的北大文化中,我并没有因为起点低落后于别人而自甘堕落,相反的,我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小树枝。我私下约英语外教练习口语,我主动找任课老师交流自己奇怪的想法。有几个小的事情让我记忆尤深。一是金属有机课后,我找当时北大化学院施章杰教授讨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我提问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紧张与害怕的,我担心这种天马行空的问题会受到这位大教授的当头棒喝。结果让我惊讶,施老师首先对我的想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然后进一步跟我详细分享了他的思考。当时他的想法在我这个门外汉开来,是十分震撼的。另一个小事情是和化学生物学课陈鹏教授相关。一次偶然在厕所和陈老师相遇,陈老师主动和我谈起我在课上做的文献汇报的内容,并给予了一番鼓励和赞赏。并给了我新的思路和方向。这样一些小的故事和经历,让我明白自己身上也有着许多的闪光点。我并没有因为在某一方面的失利而否定自己。相反,北大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未来,进行新的自我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树枝”。北大用120年深厚的积淀,启示着每一个信仰他的人。历史是一面镜子,北大是手握这面镜子的人,我们可以在这面镜子中发现自己,熟悉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的现在,明确自己的未来。

不管是北大还是北大人,对于外界,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和传承者。正如林建华校长所言:北大,是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圣地,从这里,人们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并用一生去理解、去实践:对责任的忠诚,对批评的坦荡,对创新的执着,对竞争的平和。北大,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谜,每个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的人,都会在共同的经历中,揭开属于自己的谜底。

高松副校长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在坚守中实现-北大精神的内核指引

 120年的北大历史,让精神传承的核心品质应该是坚守。樊锦诗用一生守护敦煌文化瑰宝;张益唐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孪生素数猜想;彭瑞骢老先生用一生守护医德。我在北大的研究除去第一年在北京的课程学习,实际上只有四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坚守的重要性。也深刻的明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道理。四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受过相关科研培训的人来讲,短时间内学会众多的化学,生物实验操作,难度是很大的。

我在科研的头一年半时间内,完全找不着北。当同年级其同学都开始发表文章时,我还在苦苦挣扎的进行原料的准备。我当时每天都感觉到科研难以为继。更是丧失了对科研的信心。尽管如此,即使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我也没有真正的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这段时间,优秀的北大人的故事对我的鼓舞是非常重要的。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但是一旦放弃,将一无所获。当时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几乎是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最早一个到实验室的人。在无数个凌晨三四点的坚守后,我走出了困境,成功的开辟了实验室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很多人不同,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的很晚,直到四年级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才见刊。但是,当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与坎坷之后,成功便来的容易多了,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我发表了差不多10篇文章,也因此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特别是在这段日子里,我关注了其他的一些研究方向,也促使我在偶然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实验现象。在这些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很多的因素使之紧密相连,从而成为了必然。

  经过这样一段曲折的科研经历的洗礼,我更加明白了科研的过程。这样的经历是无数北大人曾经经历过的,正是在这样的坚守和不屈不挠中,北大人登上了一座一座科研的高峰。


在合作中创新-北大精神下的未来引领


在南燕学习的这几年中,我的另一个大的感受是,北大之所以不同,不在于北大的大楼大宇,而最宝贵之处在于北大人。化学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要做好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研究者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完成。在这几年中,在我的研究中涉及了多个学科,从最开始的合成化学,到多肽化学,到细胞生物学,再到材料学。要想完成这么多方向的知识的整合,凭借一个人单打独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这几年在研究工作中,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从养细胞,动物实验,到拍电镜,电化学等等,基本上课题中每取得的一点进步都有别人的功劳。北大人的合作精神,分享精神,共赢精神,开放精神,使得我在学习中获益匪浅。以正因为如此,是我离开北大后,到新的岗位上也更加注重合作交流。

离别母校将近一年之际,母校北大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我想在这里表达对母校的人与物的感谢与祝愿:“感谢北大的培育之情,感谢导师的谆谆教诲,感谢那些在学习生活中帮助过我的人,感谢自己一路走来支持自己的亲人朋友。希望学弟学妹们始终牢记北大人身上的担当与责任,同时,“风物长宜放眼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成为真正引领未来的人。”

博士导师李子刚教授与胡宽合照

发表文章

# first or co-first author, * communication author

1.  ◎Kuan Hu#et al., Tuning peptide self-assembly by an in-tether chiral center. Science Advances, 2018, accepted. (refereed, 1st of 12 authors)

2. ◎Kuan Hu et al., An in-tether chiral center modulates the helicity, cell permeability, and target binding affinity of a peptide.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28), 8013-8017. (refereed, 1st of 12 authors)

3. ◎Kuan Huet al., In-tether chiral center induced helical peptide modulators target p53-MDM2/X and inhibit tumor growth in stem-like cancer cell, Theranostics, 2017, 7(18), 4566-4576. (refereed, 1st of 11 authors)

4. ◎Kuan Hu#et al., SiRNA delivery with PEGylated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for combined photothermal and gene 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Theranostics, 2017, 7(75), 1133-1148. (refereed, 2nd of 10 authors)

5. ◎Kuan Hu*, Chao Zheng, Miao An, Xiaohui Ma*, Lu Wang*, A peptide-based supercapacitor and it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via TiO2 coating. J. Mater. Chem. A, 2018, Advance article. (refereed)

6. ◎Kuan Hu#at al., An in-tether chiral center modulates the helicity of i, i+7 stapled peptide, Chem. Commun., 2017, 53(50), 6728-6731. (refereed, 1st of 10 authors)

7. ◎Kuan Hu#et al., N terminal N-methylation modulates chiral centre induced helical (CIH) peptides’ biophysical properties, Chem. Commun., 2018, 54(15), 1865-1868. (refereed, 2nd of 8 authors)

8. ◎Kuan Hu#, Wenjun Li#, Mengying Yu, Chengjie Sun, and Zigang Li*, Investigation of cellular uptakes of the in-tether chiral centre induced helical pentapeptides, Bioconjugate Chem., 2016, 27(12), 2824-2827. (refereed)

9. ◎Kuan Hu#at al., Dual in-tether chiral centers modulate peptide helicity, Bioconjugate Chem., 2017, 28(5), 1537-1543. (refereed, 1st of 9 authors)

10.◎Kuan Hu#, Chengjie Sun#, Zigang Li*, Reversible and Versatile On-Tether Modification of Chiral-Center-Induced Helical Peptides, Bioconjugate Chem., 2017, 28(7), 2001-2007. (refereed)

11.◎Kuan Hu et al, An in-tether sulfilimine chiral center induces helicity in short peptides. Chem. Commun., 2016, 52(68), 10389-10391. (refereed, 4th of 5 authors)

12.◎Kuan Hu et al, An in-tether sulfilimine chiral center induced b turn conformation in short peptides, Org. Bio. Chem., 2016, 14(42), 9993-9999. (refereed, 3rd of 7 authors)

13.◎Kuan Hu et al, Switching substitution groups on the in-tether chiral centre influences the backbone peptide’ permeability and target binding affinity, Org. Bio. Chem., 2017, 15(3), 541-544. (refereed, 2nd of 7 authors)

14.◎Kuan Hu#et al., Black phosphorus quantum dots-based novel siRNA delivery systems in human pluripotent teratoma PA-1 cells, J. Mater. Chem. B., 2017, 5(27), 5433-5440. (refereed, 2nd of 10 authors) 

15.◎Kuan Hu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inhibition of ERα-coactivator interaction by high affinity N-terminus isoaspartic acid tethered helical peptides, J. Med. Chem., 2017, 60(21), 8731-8740. (refereed, 9th of 16 authors)

16.◎Kuan Hu et al., Development of a high quantum yield dye for tumour imaging, Chem. Sci., 2017, 8(9), 6322-6326. (refereed, 5th of 12 authors)

17.◎Kuan Hu et al., In-tether chiral center modulates the proapoptotic activity of KLA peptide, Chem. Commun., 2017, 53(75), 10452-10455. (refereed, 2nd in 7 authors)

编辑:杨鹏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